【 转载 】政策解读 | 构建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体系 实现汽车强国伟大目标

2020-04-08 16:46:26

伴随着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汽车作为新技术集成应用的最佳载体之一,正在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国际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方向与竞争焦点。智能汽车技术交叉性强,产业融合度深,发展路径多样,其创新发展需要依托本国优势,加强战略谋划,加速跨领域深度交叉与融合创新,形成发展合力。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十一部门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下称《战略》),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和实现智能汽车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构建协同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先进完备的基础设施体系、系统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科学规范的产品监管体系、全面高效的网络安全体系等六大重点任务,对我国智能汽车未来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突出中国优势,发展中国标准智能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产业,智能汽车具备明显的本地属性,其发展路径与本国的产业特色有关,并受到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基础设施、交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依托我国在道路交通设施、无线移动通信、北斗导航定位、路网地理信息等方面建设优势,《战略》提出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基础前瞻技术研发,构建先进完备的智能汽车基础设施体系,从智能化路网设施、车用无线通信网络、高精度时空服务、车用基础地图、大数据云控平台等角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措施必将进一步突出我国智能汽车在车路云协同方面的技术优势与演进特色。面对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我国也将建立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信息物理系统架构,协调以智能汽车为核心的各类复杂系统问题,真正实现“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二、突破共性技术,推动基础平台建设。伴随着技术的交叉融合,智能汽车产业面临大量基础前瞻技术与共性交叉技术挑战,如何攻克相关挑战也已经成为各国智能汽车产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战略》将关键基础技术的突破放在首要位置,足以显示其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在通过智能计算平台、新型智能终端、云控平台、高精度动态地图及定位、信息安全等基础平台开发,加速共性技术突破。上述基础平台不仅是智能汽车的关键“新型零部件”,也是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重要特征。智能汽车基础平台的技术突破和应用,可以为不同类型企业产品研发提供跨领域的共性交叉基础模块、中间组件和通用平台,形成我国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加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三、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发展平台。智能汽车跨产业深度交叉融合的特征决定了需要形成跨行业协同创新的发展合力。发展智能汽车需要充分挖掘创新资源,加强开放合作、协同推进。《战略》提出组建产业联合体和联盟,培育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平台等措施,通过探索组建新型市场主体,推动汽车制造、信息通信、互联网等领域骨干企业相互合作,形成跨产业协同机制,集中突破智能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提升智能汽车基础试验条件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我国智能汽车行业发展。

 

四、重视示范应用,打造多层次示范体系。测试验证与示范应用已成为智能汽车功能开发、技术验证以及认知提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有效加速技术研发进程与产业化步伐。《战略》对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特定场景应用、封闭区域出行服务、示范区建设与评价、车联网先导区建设等都做出明确的部署,形成了覆盖仿真测试、道路测试、特定场景示范到大规模城市级综合应用的多层次立体式示范体系,有效支持我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未来,将以雄安新区和北京2020年冬奥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为契机,开展智能汽车示范运行,呈现智能科技成果,打造“人–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加快产业应用步伐。

 

五、迎接应用挑战,加速智能汽车市场化。智能汽车给产业带来颠覆性变革,面对车辆控制权的切换和自动驾驶的出现,一方面,我国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产品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众多挑战与空白,另一方面,伦理道德、数据安全等问题也都将长期伴随智能汽车的发展,甚至对商业化推广产生决定性影响。面对上述挑战,《战略》从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认可认证、加强产品管理、构建网络安全体系等角度做出明确规定,破除发展障碍,培育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同时也将从组织实施、扶持政策、人才保障、国际合作和发展环境上加强保障。这些措施的实施,表明了我国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的决心,也将有效打消人民群众对智能汽车的诸多疑虑,提升社会接受度,最终形成利于智能汽车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体来看,《战略》勾勒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宏伟蓝图,政策覆盖面广,对产业发展指导性强。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六大体系任务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当前,面对智能汽车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突破的强烈诉求,《战略》的出台正当其时,为我国智能汽车强国建设指明方向,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智能出行需求与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李克强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


来源说明: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家发展改革委